
我们今天看到我们自己比如说我们学习的西方哲学思想,伯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孟之道、老子的道德经、佛教的金刚经,所有这些东西两千多年我们仍然在学,为什么?因为它讲到了人类精神、人类发展的精华,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含义,我们看到这些科学家,政治家,学者,企业家包括体育运动的专家,这些人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达到一个最高境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影响。
旅游市场的火爆,其实正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强劲的缩影。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连续5年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教授说:“中国去年的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58%,消费对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6%左右,所以这两点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说明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驾马车。”
我们已经开始了去杠杆的第一步,实施了货币紧缩,大幅降低了货币实际增速。再来看去杠杆的第二步,债务违约。今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债务违约事件其实是层出不穷。比如说,P2P在今年发生了行业性的违约,在6、7月份有上百家P2P倒闭。而在债券市场,18年以来有80多只债券违约,违约总金额约800亿,已经超过了此前四年违约金额的总和。
24个签约项目中,“大个子”项目身影频现,6个项目签约额过10亿元。其中签约额最大的蓝城特色小镇项目,项目签约额100亿元,计划在襄阳自贸片区建设一个集文旅、商业、养老、医疗、农业、教育为一体的低密度、学院式颐养小镇。科技金融创新是武汉片区的制度创新亮点。签约现场,武汉片区收获人保财险50亿元的科技保险投资基金项目,该项目将对科技型企业提供包括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和科技保险等综合一体化金融支持及相关产业配套建设投资。据介绍,武汉片区中小企业众多,且多属轻资产类科技型企业,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很难获得贷款。该基金有助于中小科技企业获得融资,且大大降低融资成本。
近年来,创业基金和产业基金逐渐发展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8年4月,伴随着《资管新规》出台,股权投资行业正式步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其中资管新规第二条规定“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另行制定”。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在开展经营活动中,难免会有不同规模的资产购置行为出现,而一旦是溢价购置也就很自然地会形成相应的商誉,而这就带来了以后出现商誉减值的可能性。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既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的事情,似乎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而现在商誉减值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主要还是与前几年一些上市公司盲目进行收购兼并,甚至是跨界且高溢价进行,由此形成了商誉畸高的不合理局面。而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所购并的资产又未能及时足额地产生效益,这样就形成了很大的商誉减值。特别是那些跨界收购影视、游戏、广告等轻型乃至无形资产的公司,当初的收购价明显偏高,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所买入的资产根本无法兑现在被收购时所承诺的业绩,作为收购方的公司也就不得不进行资产减值。而问题还在于,如果说在去年,资产减值问题刚开始大规模暴露时,一些企业还试图尽可能缩小其规模、淡化其影响,以避免对公司业绩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到了后来,一方面是这种减值风险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关注,另一方面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商誉减值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让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商誉减值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产生了一次性亏足的动机,以至于在商誉减值过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尽量加大减值的规模。如此一来,虽然当年的财务指标会很难看,但倒也为以后轻装上阵打下了基础,在某种情况下(譬如减值被冲回)还有利于今后业绩的提高。而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当前一些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商誉减值动作显得有点夸张。这种“让我一次亏个够”的做法,从表面来看似乎还是符合财务上的“谨慎性原则”,但其背后还是包含着利润操纵的某些色彩,而这种做法无疑加大了股市的波动。近期商誉减值对股市所造成的影响之所以这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在这里。